一、高考大纲
考试内容: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高考要览
考试内容 |
能力层次 |
高考要求 |
考题年份分值 |
数列 |
理解 |
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广东14.4 |
|
|
江苏.47 |
|
江苏15.4 |
|
|
|
|
全国Ⅱ22.12 |
|
|
北京.4 |
北京文.12 |
北京20.14 |
|
|
|
天津.12 |
|
|
|
重庆.14 |
重庆.5 |
|
|
|
安徽春.4 |
|
|
|
|
全国Ⅰ.4 |
|
|
|
|
湖北.14 |
|
|
|
|
辽宁.12 |
|
|
|
|
|
掌握 |
由求的公式 |
等差数列 |
理解 |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全国Ⅰ10.5 |
|
|
|
全国Ⅱ.5 |
全国Ⅱ11.5 |
|
|
全国Ⅲ.5 |
|
|
|
|
全国Ⅳ.5 |
|
|
|
|
|
|
广东6.5 |
|
|
天津.5 |
|
天津7.5 |
|
|
|
|
福建2.5 |
|
|
重庆.12 |
|
重庆2.5 |
|
|
安徽春.5 |
|
|
|
|
|
|
江西7.5 |
|
|
|
|
浙江11.4 |
|
|
|
福建.5 |
福建22.14 |
|
|
上海.12 |
|
|
|
|
北京春.12 |
|
|
|
|
|
湖南文.12 |
|
|
|
江苏.14 |
|
|
|
|
|
熟练应用 |
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 |
等差数列 |
理解 |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辽宁9.5 |
|
|
|
|
山东22.14 |
|
|
天津.14 |
天津文.12 |
天津21.14 |
|
|
|
江苏.5 |
|
|
|
全国Ⅰ.4 |
全国Ⅰ.12 |
|
|
|
上海.12 |
|
|
|
|
全国Ⅱ.12 |
|
|
|
|
浙江.12 |
|
|
|
|
湖北.14 |
|
|
|
|
全国Ⅳ.14 |
|
|
|
|
全国Ⅲ.12 |
|
|
|
|
|
熟练应用 |
等差数列的性质解题 |
等差数列
综合 |
掌握 |
有关概念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北京7.5 |
|
|
|
湖北.5 |
湖北2.5 |
|
|
|
湖北文.12 |
|
|
|
湖南.12 |
|
湖南2.5 |
|
|
|
|
重庆14.4 |
|
|
|
全国Ⅱ.12 |
|
|
|
|
全国Ⅲ.12 |
|
|
|
|
福建文.12 |
|
|
|
|
北京春.12 |
|
|
|
上海春.4 |
|
|
|
|
|
数列 |
掌握 |
解决实际问题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
|
广东19.14 |
|
|
|
|
江苏21.14 |
|
|
|
|
陕西20.12 |
|
|
上海春.4 |
上海.12 |
|
|
|
北京春.4 |
北京春.12 |
|
|
|
湖南.5 |
|
|
|
|
福建.12 |
|
|
|
|
上海春.12 |
|
|
|
|
|
三、命题趋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本章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题型和题量:选择题(或填空题)+解答题,保持1小(选择较多,填空较少),加1大(解答题),分值大约16~17分,但也有不少省市自主命题卷,仅保留一道解答题.
2、知识点考查:仍保持传统的对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的考查较多,和组合数、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中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交汇出题也成为命题中涉及较多的知识点
.填空题或选择题中与数列极限结合成为对极限知识点考查的新趋势.
3、难度与趋势
(1)数列创新题的频繁出现令近几年高考数列题的难度起伏不定,北京卷2004年T20新定义的“余差”、全国卷Ⅳ2004年T22与导数综合、湖北卷2005年T22、北京卷2005年T14、江西卷2005年12题、浙江卷2005年T20、上海卷2005年T12、辽宁卷2005年T12,都新颖别致,也有难有易,关键还是情景设置问题,像全国卷Ⅲ,2005年第12题叙述的计算题中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化,学生接触较少的往往难以答对,2006年北京T20新定义“绝对差数列”且作为压轴题有一定难度,2006重庆T22与解析几何,不等式相结合作为压轴题有一定难度.2006年陕西T22、2006重庆T20与导数综合都有一定难度.
(2)数列应用题和递推:数列应用题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主要涉及到等差与等比的综合,等差中有等比,等比中含等差,再与递推数列结合,往往难度较大,但不容置疑的是近几年对递推数列的考查已超过了考纲要求,如果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解释,是通过递推、数学归纳法将数列转化为等差或等比问题,体现考生的化归与转化能力也是合理的.
四、复习建议
数列是高中阶段重点内容之一,是高考的重点.数列(可以作为特殊函数)在近几年高考中总比重略有下降,但仍高出其课时数比例,试题着重考查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数列极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含数学归纳法).鉴于数列特有的地位、特点,可有效地测试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数列部分的复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位准确
数列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数列(含等差、等比)的概念、性质、通项、前n项和、极限等内容,对节本运算技能要求较高,复习中应叫强对“三基”和解题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对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运用
.数列解答题中等差、等比综合知识(还可能涉及数学归纳法)与函数、方程、不等式、圆锥曲线可以交汇出多学科的综合试题,解题过程中融入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等多种数学思想,属于中高档难度试题,位置还有从压轴题前移的趋势,复习中在注重基本方法的同时,还需注重与其他知识块的联系,以思想方法的应用为思维出发点,注意对解题能力的训练.
2、分析命题趋势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则是深刻理解数列和函数的重要工具,三者的综合是基础和能力的双重检验.数列推理题(开放题、探索性试题)、新定义题,对考查考生的后继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复习中要有意识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审视同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列与函数、不等式、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的关系,提高对新情景问题的转化能力,将新题化归为自己知识能力范围内的旧题,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命题的趋势,预见到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从心理上减轻应考压力.
3、加强应用意识,强化能力训练,寻求简捷方法
高考命题自1993年初次考查应用题以来,先后考查过数列、函数、概率、统计、圆锥曲线、不等式等知识
.近几年几乎都集中于考查概率应用题,但命题改革的深入不会也不可能总是固定在对概率应用题的考查上,从新课程卷的考查趋势分析,数列应用题应成为今后命题的“高危”试题,复习中应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建模能力,建模后的解模,涉及到数列基本知识的运用和解题能力,特别是运算能力、归纳猜想能力、转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由于考题中选择、填空题解法灵活多变,加强训练、注重技巧和一些特殊结论的记忆,可以有效提高解题能力,节省宝贵的解答时间.
五、思想与方法综览
1、函数方程思想
[案例]已知函数满足(),且,是否存在实数,,使 ·对任何都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解:,
在中令,得
,
.
若存在实数使成立,
则时,有,
时,有,
即
(1).
这时为任何实数均有成立.
(2),即时,
方程组①变成
这时 ②
下面用数字归纳法证明时,②式成立.
(i),
.
(ii)假设时,成立,
由题意知,



时,②式成立.
综合(i)(ii)知,对任何,都有成立.
综上所述,存在实数使对任何成立.
点评:在解题时要有分类思想,如本题先对与时行分类讨论.由特殊情况,当时定出,法须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它们对任何都成立.
2、分类讨论思想
[案例](2006·江西)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满足,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求,并确定最小正整数,使为整数.
解:(1)条件式化为,
因此为一个等比数列,其公比为2,首项为.
所以. ①
因,由①得出. ②
(2)由①有
=
=.
为使为整数,当且仅当为整数.
当,显然不为整数.
当时,因为,
所以为整数.
因为与互质,所以为9的整数倍.
当时,为整数,故的最小正整数为9.
3、转化思想
[案例]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且.
(1)求的表达式,并求出f(1)、f(2)的值;
(2)数列、,若对任意的实数z都满足,其中是定义在实数R上的一个函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设圆,若圆与外切,是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记是前个圆的面积之和,求
解:(1)由已知得,

,.
.
(2),
即. ①
,
即. ②
由①②得,.
(3).
设数列的公比为,则,
即,
∴,
∴.
∴.
∴,
∴

.
∴
4、建模思想
[案例]某城市2006年底粮食储备量为100万吨,预计此后每年耗用上年底粮食储备量的5%,并且每年新增粮食储备量为6万吨.记2006年底的粮食储备量为万吨,以后每年底的粮食储备量依次为万吨、万吨、…、万吨(n∈N*).
(1)求、;
(2)受条件限制,该城市的粮食储备量不能超过120万吨,试问2013年粮食储备量是否超过120万吨.
(3)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分析:由特殊的项起步,逐个地计算,然后发现一般的规律、结论.
解:(1):
(2)由题意得到2013年底粮食储备量为万吨,则






,
故到2013年底粮食储备量不超过120万吨;
(3).
∴.
故数列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