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大纲
考试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二、高考要览
考试内容 |
能力层次 |
高考要求 |
考题年份分值 |
直线方程 |
理解 |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
|
掌握 |
两点斜率公式:一点和斜率求出直线方才的方法;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方程,熟练求出直线方程 |
位置关系 |
掌握 |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湖北.5 |
|
|
|
|
广东.5 |
|
|
|
|
浙江.5 |
浙江.5 |
|
|
|
|
北京.5 |
|
|
|
|
全国III.5 |
|
|
|
|
|
上海.5 |
|
|
|
对称 |
掌握 |
相关概念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全国II.5 |
|
|
|
|
安徽.5 |
|
|
|
|
|
线性规化 |
了解 |
简单的线性规化问题,线性规化的意义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全国III.5 |
|
|
|
|
上海.4 |
|
|
|
|
广东.4 |
|
广东9.5 |
|
|
浙江.5 |
浙江.5 |
浙江4.5 |
|
|
江苏.12 |
|
江苏.12.4 |
|
|
|
全国I.5 |
全国I14.5 |
|
|
|
掌握 |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化问题 |
|
湖北.4 |
湖北9.5 |
|
|
|
|
北京13.4 |
|
|
|
|
安徽10.5 |
|
|
|
|
天津3.5 |
|
|
|
|
四川8.5 |
|
|
|
|
重庆16.5 |
|
|
|
福建.4 |
|
|
|
|
江西.5 |
|
|
|
|
湖南.4 |
湖南12.4 |
|
|
|
山东.4 |
山东11.5 |
|
|
|
圆的方程 |
了解 |
参数方程的概念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全国I.4 |
|
|
|
|
江苏.4 |
|
|
|
|
上海.4 |
|
上海2.4 |
|
|
|
重庆.5 |
|
|
|
|
理解 |
圆的参数方程 |
掌握 |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
直线与圆心 |
掌握 |
相关概念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全国III.4 |
全国III.5 |
全国Ⅱ15.4 |
|
|
北京.4 |
北京.4 |
|
|
|
福建4 |
北京春.5 |
|
|
|
天津.5 |
全国.5 |
天津14.4 |
|
|
湖北.5 |
全国I.5 |
湖北12.4 |
|
|
辽宁.4 |
|
|
|
|
重庆.5 |
|
重庆3.5 |
|
|
|
|
江苏2.5 |
|
|
|
|
陕西5.5 |
|
|
|
|
江西16.5 |
|
|
|
三、命题趋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本章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题型和题量: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高考中一般表现为道选择题或填空题,重点考查线性规划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值为分。
2、知识点考查
(1)求直线和圆的方程;
(2)运用坐标公式求距离、角度,求面积及圆的切线、弦长等问题;
(3)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和应用;
(4)线性规划应用问题。
3、难度与创新
本章高考题大都属于中、低档题,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形式出现,2004、2005年选择(填空)题均出现在压轴题的位置上,中心对称与轴对称问题虽然在《考试大纲》中没有提及,但也在高考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线性规划属于新添内容,其应用性较强,发展趋势不可急视。
四、复习建议
根据本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情况,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本章的重点是直线和圆的议程、两条直线、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线性规划的简单应用,其难点是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学会利用方程研究曲线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
2、由于直线和圆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研究直线和圆的思想与方法,也是解析几何重点探讨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除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外,更要注重对一些思想方法的教学渗透。
3、解析几何最重要的方法——坐标法或叫解析法(笛卡尔把这种方法形象地称作给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人“带上一副眼镜”);确定直线方程和判断直线和圆、圆与圆位置关系时的分类讨论思想,曲线与方程问题中体现的等价转化、函数方程等思想和方法,同时复习中还要注意对运算的准确性,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规范性作出相应的要求,在处理有关直线和圆的问题时,既要掌握通
过对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处理得出结论的一般方法,又要掌握从圆的几何性质入手,协助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4、复习策略。
本章的复习要抓住六个字:深刻、灵活、熟练。
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头,尤其是对“方程的曲线”、“曲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两直线的关系”、“直线的截距”等概念要力求“深刻”而全面地理解。
本单元的基本公式很多,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又有多种形式,解题中这些知识不但使用的概率很大,而且要求使用得很灵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楚它们的适用范围。
“数形结合法”、“坐标法”、“对称法”、“轨迹求法”这些方法要熟练掌握。此外,解题中还应把本章知识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万其要充分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和方程的消元技巧,以减少计算量。
五、思想与方法综览
1、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就是把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考虑的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数”和“形”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案例]当曲线与直线有两个相异交点时,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分析:作出曲线与直线的图象,利用图形直观考查它们的关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曲线是以(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半圆(如图),直线是过定点(2,4)的直线.设切线的斜率为是,切线的方程为
圆心(0,1)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2,即,
直线的斜率为,所以的范围为,
应选C
2、方程思想
[案例]过已知点(3,0)的直线与圆相交于两点,且(其中为原点),求直线的方程.
解:设直线的方程则点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由方程组消去,得.
由方程组消去x,得
依题意,知,
即即
解得或.
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
点评:本题方程的思想体现在“设而不求”四个字上,即设两点的坐标,但我们并未求出来,只是借助于满足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寻求的方程,继而求出.
3、待定系数法
[案例]已知圆的圆心在直线与直线相切
,且过点A(2,5),求圆方程。
分析:三个独立条件可以确定圆的方程,据此,求圆的方程往往采用先设圆的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然后依据已知条件分别求出或者,这就是待定系数法.
解:设圆的方程是
圆心在直线上,
①
圆C过点A(2,5).
②
圆和直线相切
③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或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或.
4、转化思想
在解析几何中转化思想有着重要的应用,如直线与圆的距离问题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转化为线线距离问题等.
[案例]对于抛物线上的任一点,点,都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0,1] D.(0,1)
解:(1)若,如图以为圆心,为半径做⊙P
①当时,如左图可知⊙P与抛物线相切于原点,显然成立;
②当时,如右图可知若使成立,则⊙P与抛物线相切于原点,不妨设⊙P的方程为,将此代入,
化简,解方程或,若满足条件,此方程有且只有一根,此时,即
(2)当时,P点恰为抛物线的顶点,结论显然成立
综合(1)(2)可知满足条件的的取值范围是
5、对称思想
[案例]在△ABC中,已知A(-1,5),和的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和,求△ABC的面积.
解:设点A关于直线BD:对称的点为,则由及中点在BD上。
得方程组,解得
.同理可求点A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因为BC边所在直线过点,所以直线BC的方程为。
又,得,即点C(5,2),同理可得B(-5,-3),
,又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点评:利用对称关系,求出A关于两角平分线的对称点,巧妙地解决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6、参数思想
[案例]已知实数x,y满足,求的最小值。
解:设出圆的参数方程,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使问题易于解决。
原方程为表示一个圆的方程,
可设其参数方程为,,
则,
当时,即时,
的最小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