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8.有用与无用<-->10.换个角度看问题
9.为“瓦全”又何妨 〖高考金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人敬仰并倡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或许是一种精神洁癖。 能实践者固然让人敬佩,但“瓦全”者未必就让人生厌。勾践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蔡锷在八大胡同厮混,都让人津津乐道。所以,一个人是选择瓦全还是玉碎,关键在于不要被凌辱的重荷压断了自己的脊梁骨,挤走了自己的良心与骨气。 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详解〗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一个人是选择瓦全还是玉碎,关键在于不要被凌辱的重荷压断了自己的脊梁骨,挤走了自己的良心与骨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玉碎是为维护尊严,是坚守正义的表现”,“瓦全也是为了将以有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等观点。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豪壮的气节,为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而视死如归,人头可以落地,脊梁依然坚挺。但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往往让我们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如项王的乌江自刎、屈子的泪罗投江。 为“瓦全”又何妨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是莽夫的表现,并不是英雄。只要生命在,哪怕面临绝境,我们依然可以“将以有为”。拯救危亡中的民族、破灭中的理想,不也是一种责任与骨气吗? 〖素材方向〗 选材标准 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分析“宁为玉碎”或者“宁为瓦全”对人生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天祥:隐忍以行 文天祥遭受扣押,被驱北上,不以“使者”对待,本来“分当引决”,而他却“隐忍以行”。他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实现救国之“志”,“将以有为也”。死是为了报国,生也是为了救国。 到了京口,文天祥“得间奔真州”。当时的皇帝和朝廷大员们投降的投降,退隐的退隐,而文天祥为了“将以有为”,千方百计逃了出来。他一到真州,就把在元方窥探到的元军虚实写信“告东西二阃”,想促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和真州守将苗再成三方联合,一举而使南宋“中兴”。 素材点拨:古人云:“杀身成仁易,隐忍受辱难。”“引决”容易,但于国无益。为了“将以有为”,文天祥“隐忍以行”,深刻地表达了他饱含辛酸、忧国忧民的情怀。 〖范本佳作〗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赵姝梦雅 我不知前人是以何种气节在一次次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之时,手蘸鲜血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语豪言。 只是,每次想到项王乌江自刎,屈子汨罗投江,都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他们血染长河的一个体面借口,让他们可以微笑着作为“气节”一词的代言人,千古流芳。但这并不能掩饰他们不敢目睹民族之灭亡、理想之破灭,不敢重振旗鼓去颠覆现状、重整河山的逃避心理。(反弹琵琶,观点新颖。) 屈原和项羽,说来也怪,似乎历史老人也觉得他们的事迹不太光彩,隐匿了他们的名字屈平和项籍,以字“原”和“羽”为后人所知。相比于他们,我更喜欢看到以真名闻名于千古的勾践。他身着短褐,卧薪尝胆的光荣经历,对我来说远比屈原的“怀石赴水”和项羽的“霸王别姬”来得更有人情味,更令人感动。 千年前的暮秋,落日熔金,乌骓哀鸣,美人垂泪。本可以是成败转折的乌江,终成了霸王的坟墓,只是因为他自负地以为天要亡他,便不理睬江东子弟多才俊,膜拜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箴言,对着自己,而不是敌人,举起了屠刀。 屈原说:“夫清白之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一清一直,脆生生地断送了多少弯弯腰受点辱就能重铸河山的伟人和伟业?一个“厚”字,又熄灭了多少豪杰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灵魂爝焰? 我以为,仅为如玉的清白断送生命,留下死亡的尊严,虽豪壮,却绝不足取。他们的坚贞气节固然值得尊敬,但值得尊敬的只是他们求死的勇气。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含诟忍辱地活着,宁为瓦全而不为玉碎的人。(辩证分析,观点一分为二,但又有所侧重。) 两千年前被迫屈膝投降的勾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护身的匕首随时可以插进自己的心窝,一了百了。我不知晓他有没有这样想过。然而最终他决绝地选择卑微地活着,用十年如瓦一般的沧桑换得了复国的辉煌。 还有一千年前挣扎于政治漩涡的苏东坡,风尘满怀,漂泊无涯。无耻小人那酸溜溜的嫉恨,把我们世界级的大文豪送往荒蛮之地。我真庆幸,庆幸东坡没有在被押解途经太湖时宁为玉碎,否则湖水淹没的将是一段多么瑰丽的文化!然而,苏东坡的坚守是对的,被政治权术蹂躏得如粗瓦般的灵魂在烟瘴四布的密州,在凄风苦雨的黄州,得到淬炼,然后升华,苏东坡也因此收获了比玉石还要珍贵百倍的笃定情操。(勾践和苏轼的例子,与项羽、屈原形成对比,突出观点。) 我相信那俯首称臣以及卑躬屈膝的背后,闪亮着的是一颗不愿轻易服输的倔强的心;那宁为瓦全也不为玉碎的灵魂深处,孕育的是一个更远更美更真实的梦。 梦的开始是黎明前的黑暗,阒然惨淡,远不及玉之圆润,甚不如瓦之粗粝。可那虽然鄙陋但却完整的瓦片,心中始终写有一个光明得多,响亮得多的明天。那明天,终会在梦的尽头实现。 当然,所谓的瓦全背后是真气节,而不是为生而生,为全而全。(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因为一时的低下才是真正的大气节、大胸怀,因为背后有更崇高、更远大的理想在召唤。召唤人们忍受一时的屈辱,走向人生的峰巅。 佳作点评:当人们还在为项羽、屈原的不屈气节津津乐道之时,本文作者却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项羽、屈原为自己找的一个“体面的借口”。如此新颖、犀利的观点,自然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接下来,作者列举勾践和苏轼的例子,与项羽、屈原形成对比,引出文章主旨,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为了更崇高、更远大的目标,“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辉煌。文章自成一派,论证严密,言之成理,洋溢着一种思辨的理性美。
8.有用与无用<-->10.换个角度看问题
全网搜索"9.为“瓦全”又何妨"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