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9.为“瓦全”又何妨<-->1.寻春
10.换个角度看问题 〖高考金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手:手握成拳状,大拇指高高竖起。 “这代表什么意思?”老师指着那只画在黑板上的手问学生。 “称赞别人。”学生齐声回答。 然后,老师沿着那只手继续画下去,画出了一个人。原来,画上的人竖起大拇指,并不是在赞美剐人,而是用另一只手在一张画纸上描摹自己那竖起的大拇指。 要求: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名师详解〗 生活就是如此,想让自己更智慧,就要看清事情的全貌再下结论。智者会分析事情的发展,而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愚者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受伤的就是自己。 这则寓意深刻的材料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1.任何时候都不要匆匆下结论,盲目断定结果; 2.任何时候,都不要片面地看问题,而要看到事物的全貌; 3.任何时候都不要带着思维定式对待问题; 4.任何时候,乞求别人的赞赏,都不如好好地把握自己,因为别人的大拇指永远长在别人的手上。 〖素材方向〗 选材标准 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突出全面看问题、多角度看问题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写作时,这类素材非常多,要注意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新鲜素材。避免老生常谈。 大葫芦的妙用 从前有一户农家,种出来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可以做什么呢?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做成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 庄子知道后,说:人们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外面。把葫芦放到水里当舟船,不是很好吗? 是啊,换一个角度,复杂的变简单了,迷惑的看清楚了,隔膜的也可以沟通了。 素材点拨:换一个角度思考,答案就会丰富多彩,生活也就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范本佳作〗 换个角度看问题 ◎吴燕芳 泰勒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只顾着抬头仰望无垠的星空,却没有低头看看脚下的路,不慎掉进坑中。他对救他的路人说明天会下雨,路人并没有重视他的话,然而第二天果真下雨了。有的人因为他在气象方面知识丰富而赞赏他,有的人却不以为然,还笑话他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到脚下的东西。(开篇列举泰勒斯仰望星空的故事作为素材,非常有说服力。) 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看的东西显然就会不同。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客观的事物会有不同的主观想法。 对于泰勒斯不慎掉进坑中这件事,有的人看见他的预言实现了,很自然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们认为泰勒斯并没有因为坑的存在而忘记仰望星空,并没有因为困难险阻的存在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所以才有了渊博的知识,值得敬仰。 而有的人却耻笑他,认为他好高骛远,只顾着追求那不可实现的理想,却忽视了身边存在的事物。他们认为泰勒斯应该好好看看脚下的东西,不要只顾着仰望星空。踏踏实实地做人,才不至于摔倒,在现实中才能少摔跟头。(对泰勒斯不慎掉进坑中这件事的两种观点,看似都有道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而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那么,永远躺在坑里的人不就如井底之蛙了吗?他的视野岂不是很狭隘了吗?这样,他就永远不知道天空是如此的广阔无垠,无法去探索高空的奥秘。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可言? 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结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于同一种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一定会得到不一样的认识。 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无法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但这都只是庐山的局部罢了。 世间的一切事物亦是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从特殊到普遍,由苏轼的诗《题西林壁》的含义扩展到世间一切事物,说理严谨。) 所以,我们要开阔眼界,看清事物的全貌再下结论。(篇末点题。) 佳作点评:文章思路清晰,主题明确,全方位论证了观点。 在选材上,作者引用了“泰勒斯仰望星空而跌进坑里”的素材,证明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接着进一步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说明人在看问题的时候因所处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篇末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要开阔眼界,看清事物的全貌再下结论。”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9.为“瓦全”又何妨<-->1.寻春
全网搜索"10.换个角度看问题"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