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7.留白<-->9.为“瓦全”又何妨
8.有用与无用 〖高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详解〗 材料的关键词是“无知”,在审题立意时,既可以两个方面分开写,也可以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处理。“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这种无知,源于没有去了解别人给出的知识;“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指学习了知识之后,却囿于别人的知识,而迷失了自己真正求知的心,迷失了自我。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说学无止境,要在不断地学习中远离无知,而又能冲破无知。另外,材料中“粗浅”与“博学”的对比也暗含了命题的感情倾向,对于这两种无知,后者更可怕。材料中的“知识”也可以拓展到其他话题或领域。在文体的选择上,既可以以记叙一件事来揭示道理,也可以展开议论,发表观点。 〖素材方向〗 选材标准 在选材时,要体现出两种“无知”的内涵与区别,进而阐释其危害,在对比中表明观点。与之相关的名言及文化名人的事例较多,关键是要体现深刻性。 “神医”神话的破灭 张悟本,《百科全说》最火的嘉宾,号称中国食疗第一人。他自称出身医学世家,养生理论独一无二,挂号费高达2000元。但时隔不久,他的本来面目被揭开——纺织工人出身,只学了几年营养学函授,养生理论更是被专家指出漏洞百出,不宜参考。 张悟本的成名源于他人的包装和炒作,也源于他利用了人们的无知。如今,他的诊所已经停业。 素材点拨:普通人的无知源于接受的知识较少,无可厚非。而专家们的无知却源于他们获得知识之后混淆视听,不可原谅。 〖范本佳作〗 博学的无知更可怕 ◎邓禹 法国思想家、作家蒙田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出现在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跟随在知识之后。”对于前者,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情有可原。匪夷所思的倒是后者。古有“知书达理”之说,主要指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就能长见识、明事理,说话办事中规中矩。怎么有了知识之后,反倒变得很无知呢?(开篇提出问题,发人深省。) 慎言是一种道德涵养。大凡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然而这年头,一些专家学者动辄喜欢大发高论,如果说得在理,那倒也罢了,令人发笑的是,他们口无遮拦,罔顾实情,瞎说一气。诸如“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学术腐败是个普遍现象,不会影响名校的声誉”“中国人太有钱了,房子太便宜了”“未婚同居刺激房价”“目前保护耕地面积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房价大幅度上升”“房地产行业的腐败是双向的,这跟单向领域的不能比”等等。这些话脱离实际,以偏概全,浅薄幼稚,难免遭受人们的广泛质疑。(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话语作为论据,通俗易懂。) 心浮气躁,弄虚作假。做学问本是件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可一些高等学府却屡屡爆出“抄袭门”事件。个别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了追名逐利,不惜当起了“文抄公”。更有失体统和大雅的是,堂堂的高知竟然明目张胆地剽窃学子的科研成果,且心安理得,不知脸红。这些人难道真的不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难道他们真的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非也。出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缺乏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心气浮躁,慕求虚荣,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有一些人却无视这一古训。明明自己的瘌痢头上爬着虱子,却就是不愿承认。 尽管“博学的无知”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均植根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土壤。无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能认识自己的无知,蒙田说:“能够知道自己,能够评判自己,能够表达自己的无知,并不是真正的无知。真正的无知。连自知之明都没有。” “博学的无知”就像一头狂奔的蠢牛,尽管它明知前面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无知是无益的代名词,只会给百姓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务必速速去掉才是。(深入实质,分析问题,点明不同于无知带来的危害,表明观点。) 佳作点评:本文视角独特,语言犀利,从两个方面列举了“博学的无知”所带来的危害,事例充分,现实色彩浓郁,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本文结尾部分抽丝剥茧的分析,深入实质:结构上总分总的安排,既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又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7.留白<-->9.为“瓦全”又何妨
全网搜索"8.有用与无用"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