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民族融合<-->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王安石变法 〖类型〗改革类 〖时间〗北宋中期、公元1069-1086年 〖人物〗范仲淹、富弼、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宋仁宗 〖背景〗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由于机构重叠,官职冗滥、军队数量急增,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从而导致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2.目的:克服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3.条件: (1)庆历新政的失败: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以吏治改革为核心的新政,新政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夭折了。“庆历新政”拉开变革序幕,其失败也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2)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 (3)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措施〗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一些地方官府强制借贷,硬性摊派,且利息较高,引起社会不满.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保证了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政府税收增加。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但对贫苦人来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部分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协调政府物资采购,节省国家开支。 2.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有利于减少国家养兵费用,减轻财政负担;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2)保马法: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减少了政府支出。 (3)将兵法:将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统领,不再轮番更戍,“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改变兵将脱节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了武器制造的质量。 3. 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 (2)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择优录用,惟才用人的原则, 克服恩荫弊病 (3)整顿太学,以儒家经典(《三经新义》)为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传播革新思想,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性质〗 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 ②变法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④宋神宗态度犹豫,变法决心动摇,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重新得势; ⑤王安石的个人性格 〖作用〗 (1)进步性: 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缓和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变。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局部生产关系的调整,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变法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革,负担依然沉重。 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民族融合<-->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全网搜索"王安石变法"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