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活在当下! 收藏夹
我的
首页 > 历史 > 基础知识 >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类型〗改革类
〖时间〗南北朝时期(北魏)、公元485年
〖人物〗冯太后、北魏孝文帝
〖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措施〗
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②目的:整顿吏治,巩固统治;③内容:由国家征收统一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④影响:吏治好转,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④影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和缓和社会矛盾。
(3)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革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4)设立三长制。
①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②影响: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
2.迁都洛阳:
(1)原因:
①平城的不利因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旧都偏居塞上,侵略中原困难。
②洛阳的有利因素: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统一南北的愿望。
(2)迁都过程: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他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3)影响:
①为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改革的深入、全面的推行;
②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
③促使洛阳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3.移风易俗
(1)内容:
①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②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④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⑤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2)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贵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3)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加速了民
族融合的进程。
〖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作用〗
①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②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④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收藏知识
收藏知识
相关知识
    无相关信息
发表笔记 共有条笔记
验证码:
学习笔记(共有 0 条)
开心教练从2004年开始自费开设这个网站. 为了可以持续免费提供这些内容, 并且没有广告干扰,请大家随意打赏,谢谢!,
(微信中可直接长按微信打赏二维码。)
微信 支付宝